指導: Patrick Ko

作者: Paddy Chang

封手:原自詠春的手法,當對手攻擊時,透過手法破壞、壓制和控制對手,介以封住對手的攻擊。

技擊技巧中的應用與效果:大多數的技擊巧中(如:拳擊、空手道…等),比較專注在格擋(parry)或是破壞攻擊,來達到擾亂對手與防禦的效果。

詠春中的應用:不單只講求格擋或防禦,更加入了 ”封“ 這個概念,即是使對手無法使用他的攻擊武器(手,腳),如一手封雙手、封腿等,來達到對自身攻擊有利的狀況。

JKD中的應用:除承襲了詠春中封的概念,更將之擴大個下列幾個面向。

 1。破壞攻擊武器:封住對手攻擊的同時,配合JKD的動能與速度,將封手的動能再加大,針對對手的攻擊手或腿加以破壞。(ex:猛龍過 江中,最後破壞羅里士的右手,使用攤手的片段。)

 2。控制對手:不單封住對手的武器,透過重心的轉移,使自身的體重壓置對手的重心,影響或破壞對手的平衡,在平衡遭到破壞時,對 手必需先找回平衡才能攻擊,來達到完全的控制。

 3。開啟有利的環境:透過封手,可使對手的攻擊 “ 無效化” ,浪費對手的氣力。在碰手的同時,感應對手的動能有多少,速度有多快, 能力有多少,將攻擊的力量透過腰馬的配合,傳導至地面,或將其攻擊的型式與速度,帶到自身有利的環境中。(ex:猛龍過江中,在三 次被擊倒後,進入跳動開始,使用一連串的封手動作,透過手腳的配合,將攻擊無效化的同時,把他困在中間,如同貓玩石頭。為何不 一開始就破壞對手的攻擊武器? 原因在於對手的速度快能力強,與自身差不多甚至有過之,對手沒有時間給你準備,破壞手脚除了時間與 速度外,動能的配合更為重要,缺一不可。)

 

晃身:在拳擊中被大量的使用,透過晃動上半身或頭,閃避對手的攻擊。

拳擊中的應用:大多的晃身在於閃避攻擊與擾亂對手,使對手不利於攻擊,但大多在對手的前方晃身,有時是下意識或有規律性的晃動,來增加對手打擊時的困難度。 在 Inside fighting 中比較特別的部份是加入了腳步,晃身的同時搭配前進與攻擊,加強攻擊時的侵略性與壓迫性。

JKD 中的應用:晃身的動作大至與拳擊如出一徹,但搏戰的思維上,多加入了不同的見解。

 1。改變位置:有別於在對手前方,只靠晃動上半身的閃避動作,JKD 更講求晃身的同時移動腳步,改變與對手的相對位置和距離,使對 手必需要再做調整才能再次攻擊,也能透過腳步的應用,造成對手在距離上的誤判。

 2。攻守同時:晃身並非只有處於被動的情況下使用,即看到對手出拳才晃身閃避,若已可預知對手下一個動作時,晃身與攻擊就可結 合,在晃身的同時,將雙手空出用於控制或打擊對手,透過腰馬合一,更可加大攻擊時的動能,達到攻守同時。但千萬不可為晃身而晃 身,那只會使對手有機可趁。

 3。開啟有利的環境:總合腳步、移動、晃身、攻擊、手法的搭配,改變速度、時間點與距離…等要素,在戰鬥中佔拘有利的位子,使對 手陷入一直需要重新調整才能啟動攻擊的狀態,圍繞著對手,也可做到身體截擊的功效。

 

比較封手與晃身:封手較晃身多一點主動性,以JKD截擊來看,共分之前、之中、之後三個階段。封中比較屬於之前或之中,晃身則為之中與之後。且封手的控制性 較強,與對手碰手的同時,獲取對手的相關資訊,有如問手的效用。相較晃身,則較為被動,若對手控制距離、平衡與速度的能力較佳,則晃身反而無法影響對手, 變成一再的防守。當然,若所有的位置不利,對手也沒給與反應的時間,為了避免遭到嚴重的傷害,則晃身的必要性由其重要,避過攻擊的同時,拉開距離改變方 向,以利重整態式,所以腳步的配合為必要的條件,否則狀無法逃離。

 距離:晃身的使用屬中距離,封手則中近距離皆可。

效果:封手較可以結合動能,多一點主動性在防守與攻擊上,重點在於影響對手,進而控制手對。反觀晃身,重在移動與閃避,攻擊的應用大多為之後,配合腳步來結合動能在攻擊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kdt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