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李小龍的武術系統發展過程中,地域性的播遷是從西雅圖(1959)--奧克蘭(1964)--洛杉磯(1966),而理論與技術的演進則是由修改式詠春(西雅圖)--振藩功夫(奧克蘭)--截拳道(洛杉磯),而他武術教學生涯中(1959~1971,之後便回港發展其電影事業)透過道館或私人訓練教出了許多的學生被稱為第一代弟子)。現今,在眾多的第一代弟子中亦不乏有投入教學者,例如Dan Inosanto、Jerry Poteet、Ted wong等...,由於這些第一代弟子接受李小龍訓練的時期各有不同,影響所至,對李小龍武術系統的闡釋也就變得有所差異,若要舉個較為具體的例子,像中期的振藩功夫與末期的截拳道因李小龍在搏戰思維的轉變,使兩者理論與架構上就有著各自強調的面向,依照各自的理論與架構建構出不同的對戰體勢,於振藩功夫稱為擺樁(Bai-Jong),於截拳道稱為警戒式(On-Guard Position),以下就稍微敘述擺樁與警戒式的異同;

      因為振藩功夫引用詠春拳的中線理論,在手部的攻防上仍講究守中用中,連消帶打的應用,此概念影響所及以前鋒手與後護手來論,擺樁將前鋒手與後護手的拳頭相當貼近於中線,使雙拳以致於手臂、肩膀形成一個楔形結構(wedge principle),雙拳恰好位於楔形的尖錐,在人體中線前方形成攻守的要塞,另外,為了構築楔形尖錐的結構強度,前鋒手的手肘距離肋骨大約一個拳頭寬,配合沈肩墜肘、含胸拔背形成肘抵力,用以強化前鋒手接手、架手時的結構;

      且由於振藩功夫具有部分使用後腳技術,例如obliqued kick or run house kick,故而擺樁以一條在地面與中線垂直相交的想像線為依歸,將前腳的腳尖與後腳的腳跟分別置於該想像線的兩側(前後腳沒有重疊面積),前腳腳尖略偏向左側偏,後腳的腳尖則較為朝向前方(亦即從前後腳腳尖延伸而相交線段所夾的夾角較小),其下盤的站姿有丁點類似於詠春拳的站樁;

附圖一

1擺樁從中線(黃線)以拳頭、手臂、肩膀所構成的楔形原理

2前後腳位於想像線的兩側而無重疊面積

3兩腳腳尖較面向前方,方便施展後腳技術

1.bmp

 

附圖二

1看出擺樁講究拳頭、手臂、肩膀所構成的楔形原理(由一條兩拳頭上方所劃過的水平線與沿前鋒手手臂至手肘的斜線相交所構成)

2前鋒手手肘距離肋骨約保留一個拳頭寬,形成肘抵力

3兩腳腳尖較面向前方,方便施展後腳技術(前後腳腳尖延伸而相交線段所夾的夾角較小)

2.bmp

 

      後原本截拳道進而將中線理論轉化為攻擊線理論,故警戒式前手與後手(基本上截拳道的前手與後手主要作用都是用來攻擊的,所以不再稱其為後護手)的拳頭並不貼近中線,相反的是各自從所屬的肩膀向前舉起,前手的食指會對準攻擊的目標,後手拳頭則貼近下巴,所以警戒式的雙拳以致手臂、肩膀不是一個楔形結構,前、後手近似兩條平行線,為的就是要讓後手在無前手的遮擋下使攻擊路線更為直接,相對於擺樁以手肘距離肋骨一個拳頭寬距離強化前鋒手接手、架手時的結構力,警戒式的前手反而較貼近肋骨側面,以較長的距離俾利前手爆發;

        而由於截拳道鮮少使用(幾乎是不用了)後腳的技術,集中致力於前腳技術與步法效能的提升,故吸取了西洋劍的下盤結構與移動系統,若以一條在地面與中線垂直相交的想像線為依歸,原本截拳道的前腳腳尖貼於該想像線旁,而後腳的腳拱(arch)則壓在該想像線上,使前腳與後腳有部分面積重疊,前腳腳尖略偏向左側偏,後腳亦略向左側偏,(亦即前後腳腳尖延伸而相交線段所夾的夾角較大);

附圖三

1警戒式將中線理論轉化為攻擊線理論(前手拳頭位於下盤所虛擬出的攻擊線上),且前、後手在兩條平行線上,讓雙手的攻擊都更為直接

2前腳腳尖貼於該想像線旁,後腳的腳拱則壓在該想像線上,使前腳與後腳有部分面積重疊

3後腳腳尖較偏向側面,利於側向移動

3.bmp

附圖四

1食指的延長線是gun sight

2前手較貼近肋骨側面,以較長的距離俾利前手爆發

3後腳腳尖較偏向側面,利於側向移動(前後腳腳尖延伸而相交線段所夾的夾角較大)

4.bmp

 

      上述比較是對擺樁與警戒式因理論而形成的結構差異做簡單說明,但擺樁與警戒式並非全然而異,在某種程度上,彼此仍有著相同的部分,例如強手在前、後腳墊起形成彈性動力、含胸拔背、收下顎等,而振藩功夫與截拳道在理論與技術上也存有諸如截擊、最短距離目標、攻擊五法等共通之處,可想而知,李小龍對截拳道的定義是簡單、直接、非傳統,但並不表示截拳道及警戒式就獨立的、特別的不同於李小龍過往的武技,因為傳統絕非死板、保守或淘汰的同義詞,「傳」字有傳襲、延續的意思,而傳統乃意味著過往的優點由我們的取捨而得以保存,並在與新的元素融合之後生成更適於現代的事物,以這個觀點回看李小龍所謂的非傳統,應該可以理解他並非在棄絕過往所學習或研究的武術,而是在以一種反面的口吻點出在他的武術系統中,從傳統國術與詠春拳的啟蒙,以致於拳擊和西洋劍諸多的他種武術研究,讓他在修練的過程中以既有的經驗為基礎,逐漸地成形原本截拳道的雛形,李小龍在武術的修行中,武術思維的轉變與技術的提升是一同隨時演進的,如果說「簡單直接的截擊(It can hit by itself)」是李小龍在個人武術修行中所悟出的一種理想理論,那麼原本截拳道就是他在武術修行中經過了修改式詠春、振藩功夫後逐漸為實現「簡單直接的截擊」這個理論所推演出的一個較佳的應用模組;

       李小龍的武術系統歷時西雅圖(1959)--奧克蘭(1964)--洛杉磯(1966),經過了修改式詠春、振藩功夫與原本截拳道,在傳統與當代武術的幫助下研究出一個適合用於搏戰的理論與模組,構築了原本截拳道的框架,賦予了其武術系統一個靈魂與骨幹,而後黃錦銘師傅歷經了三十年的時間反芻與思考李小龍所留下的武術知識,為原本截拳道建立更周延的立論基礎、訓練方法與實用技術,圓滿其之血肉與神經,從1973年至現代,黃錦銘師傅承李小龍之先,對於身處銜接現代與未來的我們而言,則可依循著明確且可昭公信的指引接續李小龍武術系統(即原本截拳道)的演進,秉持如同黃錦銘師傅般的恆心毅力做有根據的思考與研究替未來築出啟後之路。

                                                                                                                  與在台灣的截拳道愛好者共勉之

附註:附圖一、二之照片利用自Jerry Poteet's Jeet Kune Do Secrets. Volume One

          附圖三、四之照片利用自 Wing Chun Kung Fu/Jeet Kune DO A Comparison Vol.1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kdt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