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洋劍和拳擊兩種武術都是著重雙腳的運用,雙腿就如彈簧保持著適當的彈性,利用雙腳發力推進身體快速的移動、躍進、大跨步以製造強大的動能,或者改變方向以變換打擊位置、閃躲敵招等等。這樣的下盤,是非常具有機動性的,我們在西洋劍比賽中,可以看到劍者能夠不斷的躍動變換距離,甚至從遠距離躍進突擊;

      在拳擊比賽中,我們可以看到拳手有協調的躍動,配合步法快速打擊,變換位置,發動組合拳等等。 而原本截拳道吸收了兩者長於移動的這項特點,將之融會統整並賦予於警戒式之中,所以警戒式下盤的標準架構概為:

      1.前腳腳跟與後腳足弓呈垂直,前腳向前跨出約一步半(雙腳間距稍微大於肩寬),前腳腳尖向內彎約30度,使前腳腳尖與後腳足弓列於同一平行線上;   

      2.雙膝微屈,並感覺向內夾,使下盤(兩腳)由大腿至足部之間形成一股可相互牽引、配合的內聚力(Samill Phasic Bent-Knee );

      3.後腳跟墊起約15度,最後檢查前、後兩腳尖所夾的角度不得超過90度,以免破壞下盤的內聚力。 達成前述標準所形成的警戒式下盤,可由任一腳的腳尖與另一腳腳尖、腳跟為三點,形成一個大面積的三角形構面,所以得保持最佳的穩定性及平衡性;

      雙膝微屈可保持住一種彈性的律動感,下盤的內聚力則可讓雙腳相互牽引,使雙腳在方向的變換中彼此配合,保持最大的機動性,而且屈膝相對而言也是將重心降低,有助於提升穩定性與平衡性,加上利用後腳那墊起的腳跟,這腳跟便如同西洋劍大師Aldo Nadi所強調,由於其微微墊起而形成一個類似於活塞、彈簧的結構,所以便能藉由它對地面的推進,使地面給予我們反作用力,進而由腳跟傳導至小腿、膝蓋、大腿、臀部、軀幹,使我們整體的各部分能夠藉這股反作用力動態銜接,整合出一個強大的動態力量,幫住我們去完成一個或連串的動作。

      是以,警戒式的下盤結構能夠兼顧穩定性、平衡性、機動性以及突擊性,讓這四種性質能夠以較佳的配比存在於警戒式之中,避免掉許多因不正確姿勢所造成的結構失衡狀態,例如:

      1.雙腳處於兩條平行線上,雖然加大了站姿的構面、增加的穩定性,可是雙腳卻因為橫向間距加大而破壞了機動性;

      2.雙腳(腳尖、腳跟)處於同一條線上,雖然加強了彼此的連動性,但是卻大幅縮小了站姿的構面,減低了穩定性。

      3.雙腳前後間距加大,重心降低以加強穩定性與平衡性,但是卻犧牲了機動性;

      4.雙腳前後間距縮小,重心升高以提升機動性,但是卻犧牲了穩定性與平衡性。

      5.後腳腳跟平貼於地面,整個體勢缺乏了可瞬間產生大量動能的結構;

      6.後腳跟過度翹起,加速排腸肌的疲勞累積。

      在警戒式的上身結構部分:由於人體的重心位於軀幹的中心軸線上,而練武者的通常知識都曉得,人體許多可造成嚴重或致命的要害大部分都集中於這條中心軸線上,例如包括眼睛、鼻梁、人中、下顎、心窩、下陰,所以當這條中心軸線被侵犯時,不但意味著重心的被破壞,還表示人體極有可能因這些主要要害受擊而蒙受嚴重的損害,所以,為了在搏戰中能給予這些主要要害應有的保護,警戒式的上身結構做了以下的設定:

      將慣用手(強手)的那側肩膀轉而面向前方(身體側轉約45度),下頷貼近頸部而視線保持水平,含胸拔背但不過度繃緊,前鋒手拳頭朝向前方、手肘緊貼側肋,前鋒手盡量與攻擊線貼近,使兩者能夠維持在同一平行線上,後護手拳頭則貼在臉側與下頷旁,手肘則緊貼另一側肋骨,在這樣的姿勢下,大部分的主要要害都比次要目標距離對手要遠,且受到應有的屏障,或者藏於自己的攻擊武器之後,因此,獲得了較佳的保護性;

      由警戒式正面觀之,身體的側轉收窄了身體被攻擊的範圍,同時讓中線以及中線上的主要要害離開對手的攻擊線,是以降低正面受擊的可能,且身體的兩側亦受到前鋒手與後護手的遮蔽;

      由警戒式左側觀之,下頷與頸部受到後護手拳頭的保護,肋骨的側邊受到後護手手肘的屏障,上身的左半部都在後護手應有位置的防護之下;

      由警戒式右側觀之,肋骨的側面亦受到前鋒手手肘的屏障,且如果要攻擊上身的右半部,必須先處理我方前鋒手的阻擊;

      所以,在警戒式的上身架構設定下,除了給予主要要害應有的保護外,作為攻擊主力的前鋒手係朝正面,所以能夠直接對著目標發動攻勢;含胸拔背則除拉開主要要害與對手攻擊武器的距離,在攻擊的層面上也加大了肢體可伸展的裕度,若肢體協調得當,則可提高打擊力度與速度。

      如果仔細觀察警戒式整體的架構,可發現在前腳與後脚間,前腳尖與後脚弓同列於一條直線之上,且前鋒手正好位於該條直線的上方,這條虛擬出來的直線對於警戒式有很大的輔助效用,我們稱之為攻擊線(Attack Line),不同於其他功夫講究守中用中、搶中佔中的中線理論,截拳道利用攻擊線做為攻擊的瞄準線與發力的軌道線,當手從攻擊線上發出且身體配合將力量整合為從攻擊線釋放時,可以對攻擊線所對準的目標達成良好的破壞,換言之,截拳道不用將中線對準對手,也不限於攻擊對手的中線,只要是攻擊線上的目標,截拳道均能攻之並產生良好的打擊力,且由於不拘於防守或攻擊中線,所以可以靈活游移,伺機而打。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kdt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