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謹的研究方法是採多個面向進行的,一是要確定出研究對象發源與結束的歷時,二是要探索研究對象在這段時間軸中的發展,三要比較研究對象的發源契機,四要歸納研究對象對後續的影響,透過這四個基本的面向的整合研究,統整還原出研究對象的真實面貌,發源、發展、影響、歷時,這些就是該事物是曾存在或仍存續在這個世界的【實質性】資料。
研究截拳道的方法不外乎如此,我們必須要找出截拳道發源至今的歷時,探索截拳道在歷時中逐步發展的脈絡,研究令截拳道發源的契機,歸納截拳道的後續演進(因為截拳道的歷時尚未結束)及對學習者的啟發,以及受啟發的學習者對截拳道發展的反饋,而發掘截拳道發源、發展、歷時、影響的關鍵點就在於其創造者---李小龍身上,將李小龍生平的武術歷史做為經緯,以李小龍初期、中期、晚期的武術演進、逐步演進的武術對弟子帶來的影響,以及弟子對李小龍武術系統的反饋,在李小龍本身與李小龍弟子間做分析比較,我們才能夠比較完整地統整出截拳道的理論與技術等【實質性】資料;
上述的方法是比較嚴謹、比較負責任的研究方法與態度,在台灣也有許多李小龍/截拳道的愛好者展開相關的研究與成果分享,不過由於這種研究方式為求結果的接近真實,對研究中所蒐集的各項資料之完整性、順序性及根據性特別講究,往往要在資料的反覆蒐集與判讀上投入大量的時間,也因而耗時費力,不甚容易,常常投入與收穫難成正比,故能堅持此道者少也,相反的,有些研究者特立獨行,另闢蹊徑,其研究方式脫離了李小龍武術歷史經緯,撇開了李小龍初期、中期、晚期的武術演進、無視於逐步演進的武術對李小龍弟子帶來的影響,以及弟子對李小龍武術系統的反饋,忽略相關資料的完整性、順序性及根據性,將研究面向單純又片面地導入【自我對截拳道闡述】的唯一面向做歸納分析,於是乎,李小龍所為之事、所成之言、所著之作,在這類人的自我闡述下,完全沒有了前因後果、先後始末,被拆解個支離破碎,變成像點綴或包裝紙一般,被引用在這類人自我闡述式截拳道文章的開頭或結尾,好用來替【自我闡述出的截拳道理論或技術】背書,好強調他們所謂的理論與技術才是李小龍截拳道的真義,我覺得這類人的研究方式就如同在考證出土文物時,跳過從文物的材質、用料等反應測試分析驗證其對應時代,而直接藉其外在型制、手路、風格下結論一樣的毫不嚴謹,缺乏根據,但是這類人特別喜好將許多空泛、籠統的概念套入李小龍被支解後的文字內,大談所謂廣博的李小龍武術思維、高深的截拳道理論與技術,讓人對李小龍與截拳道產生美麗的誤解,這種感覺就好像一個文物掮客不斷鼓吹某幅文人的字畫的意境與內涵有多高,卻未考證過那幅字畫是否出自該文人之手一樣本末倒置;
但是,當有人欲質疑這類人用以自我闡述的依據之根據性與證據性時,這類人會說是否有根據、有證據不是重點;當有人欲探求這類人所闡述的理論或技術與截拳道之切合性與差異性時,這類人會說拘泥於訓練方式與招式是低層次的;當有人欲實證這類人所謂的截拳道之實用性與實戰性時,這類人會說只曉得以力雄人的心態是修養差的,他人向這類人所闡述的截拳道所提出的一切質疑,對這類人而言都只是對名稱、階級、名利、正統與否的吹毛求疵、鑽牛角尖,這類人自認為重視截拳道的實質,並對自己的功力有信心把握,但他們所謂的真實,卻從頭至尾都處於一種自我的闡述,未曾經過客觀的、公正的考證與分析,可這類人卻從自我闡述出的理論與技術立基點出發,去認定其他截拳道研究者對【實質】體悟的層次高低;用自我腦內格鬥的結果去判斷他人武術的功力強弱;用自我大而化之的心性去批判他人修養的好壞;用自我似是而非的態度去曲解他人實事求是的精神,這類人先忽略了李小龍與截拳道有根據的資料,再將其他願意研究有根據的資料的人扣上低層次、鑽牛角尖的帽子,再回過頭用支解的李小龍文句包裝自我闡述的理論與技術,然後以高深莫測、超然物外的口吻向眾人陳述什麼才是截拳道的實質,而許多人也對其所言津津樂道、深信不疑,面對如此研究邏輯,如斯人群反應,我喟嘆...李小龍,多少人假汝之言對截拳道行名存實亡之謬誤闡述,汝之成就與截拳道對近代武術的影響,現今反倒淪為人們爭相利用謬誤闡述誤導世人的原罪。